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的学习及生活经验,同学们对于空气的成分已有初步掌握(小学科学三(下),对于部分气体的证明方法已初步了解。但这些了解仅仅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一定与科学知识相符合。空气到底由什么组成?各成分到底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并未全面了解,正是基于[ Tag ]
第4章 第 4 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直接观察:出示:一段木质茎植物茎有何特点? 2. 间接观察:拿起放大镜,观察你手中的一段黄杨树枝条。根据观察你能把它分层吗? 3.体验:用解剖针轻轻扎一下三部分,比较软硬。 4.体验:试一试能否用手把树皮剥下来?,一、初识茎的结构,活动,树皮,髓,木质部,(较软),(较软),(较硬),木质家具和课桌椅等主要利用茎的哪一部分结构?,活动,1.把茎折断
第一课时 茎的形态结构,植物的生理活动离不开水分,水分被根吸收后,怎么运输到其他部位呢?,依靠植物茎的输导作用,茎的形态,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茎的结构,观察植物的茎,1. 选取一根三年生的椴树(或木槿)枝条(3 5 厘米长),用刀片或解剖刀横切木槿枝条。,2.用放大镜观察其横切面,可将茎分为几层,3.用解剖针轻轻扎一下树皮、木质部和髓部。你觉得质地较硬的是 ______,质地较软的是_
你知道一棵成年大树,一天要蒸发多少水吗?,约400千克,Where?,水是从什么地方散失的呢?,能观察到吗?,叶,钴,氯化钴试纸,可见,水是从叶片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水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结构散发出来的呢?,装片,观察蚕豆表皮永久装片,1.在低倍镜下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它们呈什么形状?有没有看到半月形的细胞?,2.把你观察到的细胞图拍照记
第二课时 氧气的性质,切割或焊接金属的焊炬,O2,氧气的用途由什么决定的呢?,氧气的性质,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叫 。,物理性质,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化学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溶解性、密度、熔点、沸点等。,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我们用什么研究方法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呢?,实验法、,观察法等,1.闻气体的方法,一、自主
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多,无,有,葱、韭菜、大蒜、水稻、玉米等,白菜、萝卜、青菜、菠菜、香菜等,少,大豆的根,小麦的根,观察根的形态特点并记录,活动P138,直根系:,须根系:,直根系与须根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植物的根系:,主根:,不定根:,一、植物的根系定义及分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由主根上长出的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5节,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植物,用一透明的塑料袋将邻近的叶片包扎起来,对该植物浇水后,置于阳光下照射。过一段时间,你将会看到哪些现象?,观察:,现象:塑料袋内有水珠出现,问题:塑料袋内的水珠是哪里来的?,(二)自主学习,1.看书P96-97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蒸腾作用,你是如何理解蒸腾作用的? (2)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何意义呢?,并填写在学案上
第一课时 茎的形态结构,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如何运输到叶片中用于光合作用?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如何运输到根中用于根的呼吸作用?,依靠植物茎的输导作用,1,3,2,4,6,5,你能区别地上的四种形态的茎了吗?,茎较坚硬,能直立,平卧于地,长不定根,用卷须等攀援他物上升,借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竹、松树、水杉,草莓、番薯,爬山虎、葡萄,牵牛花、菜豆,你能用自己形象的语言描述四种形态的茎吗?,直立茎能自己“站立
为什么狗死而人不死呢?,死狗洞,你知道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是谁吗?,二氧化碳,第四节 二氧化碳,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CO2,讨论:为什么冬天虽然很冷,但教室还是要适当的通风?,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活动:P94,气态,无色,无味,大,能溶,否,否,讨论:你现在知道为什么狗死,而人不死吗?,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实验现象:,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使紫色石蕊变红色,C
氧气的性质,钢 铁 生 锈,“铜 绿”,氧气,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用途,研究物质的一般顺序:,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常温下的状态,溶解性,密度(标准状态下),溶点,沸点,氧气能溶解 在水里吗?,氧气不易溶于水,空气密度 为1.29克/升,比空气略大,-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218时凝结成雪花状的蓝色的固体,氧气的检验,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无色,无味,气态,2、能与非金属
3.1 空气与氧气,空气,成分,1、水蒸气,3、二氧化碳,2、氧气,能否用举例说明或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拉瓦锡(法国):1777年,通过实验首先得出: 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质,19世纪末,科学家又通过大量实验发现: 空气中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杂质。,拉瓦锡,怎样测定空气中的氧气
3.1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你知道空气里面有哪些物质吗?,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H2O)等,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但是,不纯。,空气中是有氧气的。,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集气瓶,止水夹,导管,烧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资料阅读: 红磷能与氧气燃烧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实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成分,并得出氧气
4.3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二),活动一,一、根有什么结构与吸水功能有关?,请先用放大镜观察豆芽幼根(可以用镊子夹起,对光观察)3min 1、我观察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 2、我认为观察到的绒毛是__________ 3、画出幼根结构(注意绒毛着生部位),1、请大家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纵切的永久装片 , 在你观察到的细胞形状图括号内打“”3min (不需要移动显微镜、粗调和调节显微镜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一课时 植物的茎,茎,分类,观察,作用,结构,适应,活动一:把茎进行分类,1.将我们准备的各种茎按茎的形态进行分类。 2.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形 式:小组完成。,茎 的 分 类,茎 的 分 类,茎 的 分 类,直立茎:能自己“站立”;,匍匐茎:只能“卧倒”;,攀缘茎:有“手脚”帮助;,攀缘茎和缠绕茎:能借助他物“上升”;,请用你的肢体语言展示各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查阅资料:一株玉米一生消耗水分分析,这99%的水去哪里了?,生长旺盛 植物, 透明的塑料袋 将 叶片包扎 起来, 浇水 后, 阳光下 照射。 过一段时间,你将会看到哪些现象?,猜想和实验:,1.大多数99%的水通过 叶 散失了?,思考:塑料袋能将整个花盆包裹起来吗?,猜想和实验2、 水蒸气从叶片上的“小孔”蒸腾出去?,无色,无色,绿色,管状,气孔,显微镜观察,半月形
1,植物那些事儿 植物的三大作用,2,移栽不久的 玫瑰萎蔫了, 为什么?,3,水浇得太多,根尖被破坏,移栽时天气太热,土壤的问题,缺少某种无机盐,施肥过多,没浇水,茎被破坏,叶片上沾满了土,根,保水性、保肥性以及透气性好,茎,叶,土壤,4,中国馆屋顶花园“新九州清晏”,5,6,1、养护过程中最需要保护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为什么?,2、培养池中培养液中需要哪些成分?,【小组讨论一】:,根的形
第1节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的学习及生活经验,同学们对于空气的成分已有初步掌握(小学科学三(下),对于部分气体的证明方法已初步了解。但这些了解仅仅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一定与科学知识相符合。空气到底由什么组成?各成分到底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并未全面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起点,教材从活动证明二氧化碳、氧气入手,引导学生设计证明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通过测
备课教案 课题(章节) 3.1空气和氧气(1)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应用。通过活动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重视对实验现象原理的分析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氧气、氮
3.4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准备
8.3.4.1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2、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
八年级科学(下) 3-1:空气与氧气(1) 教材地位: 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为后续的章节,如物质的燃烧、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本安排了两个“活动”和一个“思考与讨论”来定性检测空气的成分,“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成分,课本安排了一个定量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
3.4二氧化碳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和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
3.4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取二氧化碳,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学会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能根据现象找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熟悉课本,通晓知识分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提高学习质量。 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课程准备: 课件、学案、二氧化碳制取和收集装置、“高低”蜡烛、矿泉
课题摘要 教学题目 第3章第四节二氧化碳 所属学科 初中科学 学时安排 2课时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所选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2.能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3.通过DV短片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之后,又一次具体研究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它使学生初步了解某一种物质,必须从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开始,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这两种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第四节二氧化碳 教学设计 课 题 3.4二氧化碳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 核心 知 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和应用。 学 情 分 析 建与氧气的学习过程,对于二氧化碳的学习没多大的困难,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氧气比较装置和收集、检验不同。 教学 目 标 1、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 了解研究物质的科学方法:性质、制取和应用。 3、 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取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学案 一、课前复习 考点1:看图指认根、茎、叶的结构(a) P141 P152 P155 考点2: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a) 水从植物的吸收到蒸腾散失的途径:根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下科学3.4二氧化碳(1)学案 【学习目标】 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 【活动过程】 导入:死狗洞和如何保证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净化 一、教学对象:八年级培优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分析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混杂气体物质的方法; (2)掌握评价一套实验装置的标准,并能对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根据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掌握改进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装置改进,进一步学习过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小组研究,学习团队合作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中的运输过程。 2、知道有机特在植物体中的运输过程 3、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茎中的运输 2、难点:有机特在植物体茎中的运输 【教学过程】 一、植物茎中的物质运输 1、物质 2、运输 3、方向 4、运输 5、结构 二、猜想模仿脐带的作用,画出并标注茎内物质的运输。 活动一
气体的制取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 知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了解气体的干燥和尾气的处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形成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初步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思想; 通过分组实验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教案 教学内容 1、 空气的主要组成及验证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 2、 小组讨论各种成分的存在,并用实验验证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用实验证明其存在 (2)学会用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分析实验失败的各种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及其证明存在,氧气的含量。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
3.4二氧化碳(1) 师:同学们好,大家先来欣赏一段表演。 (干冰倒入盛有水的小脸盆中,冒出大量白雾) 师:同学们,你知道老师刚才放进去的是什么吗? 生:干冰 师:是的,这就是咱们今天要来研究学习的物质二氧化碳,干冰是它的固体状态。 【板书】3.4二氧化碳(1) CO2 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来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首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 生: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
4.4植物的茎和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区别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 2、概述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通过图片和实物观察,养成采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阅读书本,养成归纳总结的能力。 5、通过对木质茎结构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生物结构的严整性。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自然界的生存不易,我们要保护自然,讲求生态文明。 重点: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难点:攀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区别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 2、概述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能从年轮中获取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缠绕茎和攀援茎的实物图,能正确区分这两种茎。 2、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茎的各部分结构。 3、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阅读书本,养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
3.4二氧化碳 知识目标: 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