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位置第一课时 位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培养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思考应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魅力,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奥秘,体验成功学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突破方法:让学生明确一个位置用两个数据表示,相应的位置必然有相应的数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突破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对与顺序的一般规则,联系生活实际
2、进行强化交流。教学内容分析一、情景导入上课开始,我就问在新学期如果要开家长会,你将如何给你的家长介绍你在班级的具体位置。我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大家可以通过比较谁介绍的方法让我们能更快的找到他的位置,有效地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在比较中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需要,引出课题位置并板书。二、探究新知1.认识列、行结合具体情境(课件多媒体教室)教室中的座位,通过教室的讲解明确列、行排列规则。(板书:竖排列,横排行)。(1)让学生们说一说,刚才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列(从左往右):竖排列行(从前往后):横排行(2)重新找自己的座位。(3)班长坐
3、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4)通过说同座位和朋友的位置,巩固新知。2.认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班长的位置第2列第3行就可以用(2,3)表示,这就是数对。(板书数对)(2)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同座位和全班交流。以上过程让学生经历了表示位置由文字描述到符合表达,由繁到简的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3.反思应用(1)点名游戏,比一比谁站的又对又快。出示2张座位卡(2,3)(3,2)问:是不是同一个位置?先让学生思考、猜测,再点名验证。比较(2,3)(3,2)的不同,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4、2)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通过情境的创设,经历观察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思考应用过程,在学生比较和练习中,轻松的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奥秘。4.探究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是本课的难点。前面学生都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为了不让学生显得突然,我先问学生平时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平面示意图。此时学生说了很多地方(在说到动物园时,特意多问一句动物园里都有什么馆。)。我把动物园里各馆用一个点定在一张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的交点上连接成平面图。通过创设能让学生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规律的情景,既突破了难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课
5、件出示例2平面图。(1)解决第(1)个问题。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并说如何确定位置的。引导学生发现(1,4)(6,4)这两个位置的特征。帮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2)解决第(2)个问题。出示要求: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 狮虎山(4,3)学生按要求书上完成,同时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用数对的形式表示具体的位置?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的14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
6、重点要提醒吗? 第二课时 位置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两个数据决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说一说。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通常情况第1个数据表示什么?第2个数据表示什么?2.练一练。(1)介绍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几个好朋友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2)利用方格图标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电脑课件呈现)(3)完成后,学生说一说座位的具体位置和表示的数据。二、专项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一中第68题1.第6题。(1)画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顶点用ABC表示。(2)依据顶点A(1,1),写出其它各顶点的位置。(3)观察各顶点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2.第7题(1)认真观察题目,然后填上数据。(2)按顺序描述王玲的活动路线。3.第8题(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2)独立思考,设计编号的方法。(3)反馈结果,全班交流。三、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